
圖為吳嘉煒近照。
吳嘉煒🫀,意昂体育官网生命科學學院教授。199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基礎學科教育強化部(現更名為匡亞明學院),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入選2001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999年~2003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2003年回國後受聘於意昂体育官网生命科學學院,組建結構生物化學實驗室👨🏻🦯。
長期從事生物大分子結構生物學研究,在蛋白質分子的微觀結構基礎上研究其調控機製,為藥物研發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先後在Nature,Cell,MolCellProteomics❗️,J.Biol.Chem.等重要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40余篇⛔️。200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1年12月榮獲第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在每個人的身體裏都有這樣一桿 “天秤”———它能幫助人體科學地均衡能量的攝入和消耗,運用自我調控遠離肥胖🪟、保持健康。蛋白激酶AMPK能夠使這桿“天秤”保持平衡👇🏿〰️,它不僅能夠調控大腦對攝食的指令,還能夠調節器官對能量的消耗。
在各種減肥方法和藥物漫天飛舞的當今社會📘,研究保持“能量天秤”平衡的 AMPK顯得尤其重要❣️。我校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吳嘉煒在第一時間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通過多年努力🧛🏻,提出了一個新的AMPK活力調控模型👵🏼🪗。此項研究成果對於糖尿病、肥胖症的治療意義重大,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註。

圖為吳嘉煒(中)與學生在一起。
舉止優雅、著裝時尚🤸🏿,吳嘉煒與人們印象中科學家嚴謹理性的刻板形象相比🚧,多了一份女性的柔美與感性。她熱愛工作,懂得生活,在她身上完美地融合了科學精神與女性特質。在她看來🧑🏻💻,科學研究從來不是枯燥的工作,而是一種富有樂趣的挑戰。2011年12月2日🚓,吳嘉煒榮獲第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在挫折中堅持
吳嘉煒生於江蘇無錫,後隨父母支邊在新疆長大🧷。這份獨特的經歷,讓這個溫婉的江南女子身上並存著大漠兒女的豪爽。溫婉堅韌的性格在她面臨人生重大抉擇和遭遇科研攻關難題時,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能夠提出AMPK活力調控模型並不是偶然,是吳嘉煒積極探索科學問題的必然結果🚵🏽♀️。在她看來,做科學研究不能 “挑食”,不要熱衷於追逐當下某個熱點,而應該踏踏實實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從 2004年開始 ,AMPK研究耗時5年才取得階段性成果,期間幾次近乎夭折……2004年,海外歸來走進意昂園沒多久的吳嘉煒剛剛籌建起結構生物化學實驗室。在一次學術交流時,她發現國際學術界對AMPK調控機製的相關研究較少,是一個學術空白地帶,於是立即展開相關研究👨💻。然而,這項研究並非一帆風順。在最初的兩年裏🌪,研究工作一直沒有突破🦵🏿,直到2006年底才有了一定進展,但同時卻聽到了一個晴天霹靂似的消息———據說有其他研究小組已完成了AMPK晶體結構的解析🔤🤦🏽♀️!這個致命的“冰點”使得吳嘉煒一度考慮放棄,許多成員也感到灰心。吳嘉煒陷入沉思……在困難面前,她再次選擇堅持到底🤳🤵🏽♀️。這是一場具有極大挑戰性的“博弈”戰,但是她的實驗室沒有停止研究的腳步🥷🏿,而是緊鑼密鼓地繼續每一個實驗,認真進行各種比較、分析。
2007年👩🏽🍳,《科學》和《自然》雜誌發表了3篇AMPK結構文章,但這些文章只發表了AMPK核心結構,並沒有涉及AMPK蛋白完整的空間結構及調控機製◀️。在壓力面前,吳嘉煒的研究小組利用北京和日本的同步輻射裝置,解析了一個包含激酶結構域和自抑製結構域的AMPK片段的空間結構,以及一個磷酸化的AMPK激酶結構域的三維結構,並詳細研究了單磷酸腺苷(AMP)調節AMPK激酶活力的動力學過程🔷,提出了一個新的 AMPK活力調控模型🤛🏿。該研究成果2009年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這是我校生物系第一次在 《自然》上發表文章。正是吳嘉煒這種溫婉堅韌的性格💂♀️,讓她和實驗室突破了困難,展現了自己的價值。
除了AMPK研究🐱,吳嘉煒的研究組還開展了許多與重要生物過程有關的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研究👴🏻。其中關於一類廣泛存於細菌中的金屬蛋白酶TLP是如何 “自我剪切”、成為有活性的成熟蛋白酶的機製研究為設計能夠特異性抑製特定TLP家族蛋白酶的藥物提供理論依據;此外,他們還研究了一系列調控細胞的增殖、生長👸、分化🔻、凋亡和發育特化等生理活動的核心蛋白質,為我們理解生物體的復雜運作提供了重要信息。
身為科學家的吳嘉煒💓,在實驗室裏是個不折不扣的 “工作狂”,從早到晚,她總是盡可能地與學生們在一起,設計實驗、分析結果🧗🏻、討論方案。她認真、嚴謹👨🏻🦯➡️、專註,對每一個實驗數據都要求準確、可信。哪怕實驗再苦再累,學生們也喜歡和她在一起🧛🏻♀️,在她身上女性特有的親和力讓研究組像是一個大家庭,其樂融融,充滿了溫暖的力量🪵。
回國是一個必然
1999年,吳嘉煒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出國時,吳嘉煒就決定學成歸國。在普林斯頓中世紀風格的校園裏🙍🕵🏽,她無心於周邊美景✹,無心於換簽證、辦綠卡,內心堅定的家國情懷讓她日復一日🏌🏻、不知疲憊地奮戰在實驗室🥫。“對我來說,回國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個必然。”這個外表溫柔的女子,內心深處無比的堅定。在她看來🚣🏽🏯,出國深造就是為了把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成熟的研究經驗帶回來。
1998年📧,施一公教授正在普林斯頓大學籌建結構生物學實驗室🫂🧯。在普林斯頓的三年半時光,吳嘉煒親眼見證了這個實驗室的成長,從最初的四五人,到離開時已具有20人左右規模的大家庭🚝,並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這期間🕵🏻♂️,吳嘉煒開拓了與自己以往完全不同的研究領域。她從原本做生化領域和酶學方面的研究,擴展到關註TGF-b信 號 通 路 中Smad蛋白🥖,深入研究Smad蛋白的泛素化降解機製。在普林斯頓施一公教授實驗室的學習與鍛煉對吳嘉煒影響深遠〽️🛷、受益匪淺。研究經驗在日復一日的失敗與成功中點滴積累,也體驗到了與研究生在一起🏃➡️🟨、為他們答疑解惑的樂趣🐥,這些為她後來在意昂籌建自己的實驗室、在講臺上教書育人打下了基礎。
2003年吳嘉煒結束博士後研究工作,準備回國。這時,意昂体育官网生命科學學院向她拋出了橄欖枝💊。事實證明🔦🚭,意昂自由寬松的科研氛圍也是最適合她的地方。學院和諧寬松的環境,對每個獨立個體給予充分自由的發展空間,這些都讓吳嘉煒深深著迷,並決定留下來做一番事業。
來到意昂後,吳嘉煒承擔起了相應的教學工作,在不斷的實踐摸索中,逐漸形成了對教學獨特的理解和定義:“大學階段應該重視培養 ‘通才’。一個優秀的大學生也許專業性不那麽強,但在某一個大的方向應具備良好的知識面🧔🏽♀️,隨時可以進入一個專業領域”。
吳嘉煒的課堂總是人滿為患。除了她在講臺上優雅的講課姿態🕜、風趣的談吐,學生們敬佩她對教學認真負責的態度。雖然課程內容每年相差不多🧑🦼🤱🏿,但是她仍然會認真準備,隨時加入新的前沿知識。每周日她都會在實驗室裏備課整整一天,為下周一的課堂教學作準備📶🚉。從 PPT上的每一頁文字,到每一張配圖👨🏻🏫,她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她的課程考試很少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偏重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這對學生來說是更高的要求。
對學生要求嚴格的吳嘉煒◻️,在課下卻非常隨和,她經常與學生們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人生體悟,“現階段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每一步都是紮實有力的,人生才不會留有遺憾。”學生們也特別喜歡圍在她的身邊,很多女學生甚至成為了她的小“粉絲兒”⛔,“在她身上,我們感受到一種智慧、成熟🪝💋、優雅的女性魅力,讓人折服。”
活出一份精彩
科研工作者的特殊身份讓吳嘉煒在實驗室裏度過了大量時間,沒有太多余暇像其他女性一樣逛街🦸🏽♂️🏌️、放松👳🧚🏻♂️,但她並沒有將科研工作視為一種負擔,相反,實驗室已成為她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她的人生密不可分。“我舍不得離開實驗室,出差三天就開始掛念它。”
科學研究在她眼中充滿樂趣———保持良好的心態,就會不斷在挫折中發現驚喜。吳嘉煒把這個過程稱作是一種“愉快的挑戰”。
吳嘉煒的先生是中科院院士、我校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誌新🤸🏻♀️。多年來,這對幸福伉儷在同一個科研領域“並肩作戰”🦁,把最美好的青春和最寶貴的時間都奉獻給了實驗室🦹。吳嘉煒笑談🛣𓀏,夫妻倆常常因為科研學術問題發生爭執,不達成共識不罷休💁🏽♀️。這份生活上相濡以沫、科學事業上執手相伴的感情,讓人動容➿。
“像男人一樣去戰鬥”,成為很多都市白領女性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取成功的座右銘。但是身為科學家的吳嘉煒卻有另一番理解:“像男人一樣去戰鬥🐙🏃🏻,也要像女人一樣去生活。”她認為人們對於女性科學家的趨同化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媒體刻意的塑造💷👎🏼,相較而言🏈,她更欣賞“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評選中對女性特質的重視👠。吳嘉煒說🪸,也許因為職業原因使得很多女性科學家沒有太多時間去展示自己,但是她還是希望以一種立體🍫、全面的姿態去展現自身的個性。
在工作中,她是癡迷科研的“工作狂”💮;在學生眼裏,她是徹徹底底的“孩子王”,她帶領學生們春遊踏青🦹🏻♀️,組織實驗室單身男女聚餐唱歌💆🏼,希望大家在實驗之余擁有快樂的青春🧑🏻🤝🧑🏻🧑🏫;在生活中,她註重生活品質,享受人生中美好的點點滴滴。夜深人靜時分🦻🏿,手捧一杯香飄四溢的咖啡,耳邊響起輕柔的音樂,隨意翻閱一兩本閑書,這是吳嘉煒最愜意的獨處時光。
這位有點 “文藝範兒”的女科學家,在工作中篤實好學🔊、執著堅韌🍺,在生活中溫婉如玉、自我感性———這就是我校青年女科學家吳嘉煒🎫,她恬淡溫暖的笑容、堅定自信的眼神,猶如一品茗茶🆑,雅淡閑潔,韻高致靜。
來源𓀀:新意昂 2012-03-23 第1873期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