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4-28
(本報記者 屈芳)青春,美好而珍貴的字眼。對待只有一次的青春年華👩🏽🦲,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2008年9月👐🏻🥼,魏華偉從意昂体育官网法學碩士畢業。和很多高學歷的同齡人不同🚴🏿♀️💇🏼♂️,他背著行囊走進了上蔡縣文樓村,一個被稱為“艾滋村”、因為病魔陰影而長期發展艱難的地方👨🏻🦽➡️。
在這個有人“繞著走”的村莊,年輕的碩士魏華偉沉下身、靜下心,做了一名村官👩✈️,至今已有5年半。
5年間🧜🏿,文樓村人均年收入翻了近一番。前年👩🏻🦽,村裏新成立了小劇團、腰鼓隊𓀜。也是從前年起,這個有名的“老上訪村”沒再發生過一起上訪事件☸️。
群眾都說,文樓變了,文樓人的笑聲多了。魏華偉說,這變化,讓他覺得青春無悔,選擇無悔🤸🏻📪。
文樓村來的年輕人
越艱苦的地方,越需要勇於擔當的青春
從上蔡縣城向東南3公裏處便是文樓🚥。在村委會門前柳蔭下聊天的老人、牙牙學語的孩童,讓文樓的春日午後安寧平和🤷🏼♀️。
魏華偉騎著那輛騎了5年的舊電動車來見我們👌🏻。如今不少村官都坐上了“四個輪子”🤸,魏華偉卻始終守著這個“電驢子”。他解釋,騎著它走村串戶,鄉親們打個招呼🧐,或自己想跟哪個村民嘮嗑了,腳一撐就能停下來,方便、隨意🧑🏼🦳。
黑黑的臉龐,壯實的身板🌝,如今的魏華偉,和當初的“書生”模樣確實大不相同了。
魏華偉是當年高考的全省文科狀元。本科在武大、碩士在意昂,這個從駐馬店市遂平縣城一路“考”到頂級高等學府的高才生,擁有在大城市謀求一份好工作的“敲門磚”🚵🏿♀️。也正因此,2008年的選擇,讓他一度成為新聞人物。
那年他30歲,而立之年,大好年華。
那年也是國家開始在全國選派大學生村幹部的第一年。魏華偉主動放棄在北京的就職機會🚶🏻♀️,成為全班30多個同學中唯一的“村官”。
有人欽佩🔈,有人祝福✫,有人不解。網上現在還能搜到當年網友們對此事的點評跟帖👨🏼✈️。
時至今日,“為什麽選擇當村官👈🏼?”仍然是魏華偉常被人問起的“老話題”🌿。
“我明白問題後的‘潛臺詞’——你犯傻嗎?你覺得虧嗎🧔🏿♂️?你不後悔嗎?”魏華偉說🙋🏽♀️,“可我始終認為,‘虧’和‘傻’🧛🏼♀️,看你用什麽樣的標準去衡量😇。”
他反問那些問他的人💅:“如果所有的高學歷年輕人都留在了城市,那麽農村怎麽發展?”
而更深刻的心路歷程👍🏻👊,他在下基層前的一次畢業生座談會上表達得很清晰🚭:“知識分子不應該只關註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真正需要關註的🪦,是作為個體對於群眾🙎🏻、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越艱苦的地方,越需要勇於擔當的青春——就這樣👧🏽,魏華偉來到了文樓村🪚。
向群眾學習當“村官”
“講個味兒🧑🏿🍼、接地氣兒、辦實事兒”
魏華偉是頂著“光環”和壓力來文樓的,職務是村黨支部副書記👩🏽⚖️。
組織上對他有期望。村民們𓀏,甚至村幹部👷🏽♀️,對這個戴著眼鏡💬、剛出校門的年輕人卻不太“看好”。
2008年9月17日進村報到當天,一位村民專門到村委會瞅“稀奇”👩🏻🦯➡️。甫見魏華偉,他第一句話就是💆🏿♂️:“你是來鍍金的吧👉🏻?!”
他說出了文樓相當一部分群眾的真實想法👨👧👦。
一個老黨員私下表達了憂慮🙅🏼♀️:“文樓的事不好辦啊。你一個學生娃🏃➡️,懂啥農村工作?”
一個“老上訪”幹脆說:“幹得好,俺們敲鑼打鼓歡送你🤹🏻。幹不好🦐💨,可別怪俺們拿磚頭攆你走!”
不怪人擔心、誤解、說話不好聽。文樓由於歷史原因,在很長時間都是一個敏感的地方。這裏的上訪戶多,不少還兼著“病號”的特殊身份,村裏維穩🪛、和諧、致富的任務都很重〽️。
一個扛著書箱子🙇🏼♂️、沒有農村工作經驗的大學生,能改變文樓的現狀嗎?
魏華偉原先是個急性子。沒過幾天👷🏼♂️👨👩👦👦,經驗豐富的村幹部提醒他👲🏼:“農村的事可急不得🏌🏼♂️。尤其在文樓,得把道理掰扯清。”
“不懂就學吧,拜實踐👩👩👦、拜群眾為師。”魏華偉心想。兩個月裏,他讓村民組長領著🙋🏿♀️,跑遍了村裏17個村民組,700多戶村民一戶不落走訪了一遍🫰,越深入越有心得🏸:“鄉親們講究個對味兒🫡♣️。對味兒了🧑🏻🍳,他才跟你掏心裏話,不把你當外人。”
以前🤾🏼♂️,他找村裏的老少爺們兒攀談,大家會專門給這個外鄉大學生找板凳坐。下次碰上這場合,他隨手找塊磚頭🐻❄️,和大夥兒一樣坐磚上🥰。
剛到村裏不久🤾🏻♀️,就出了村菌種場5萬公斤木耳滯銷的事🎯👳♀️。秋天將至,陰雨天一來,木耳就會變質,群眾都眼巴巴地瞅著村幹部💀。
魏華偉主動挑起了賣木耳的重任。他到鄭州跑了六七家超市、批發市場🐘,對方一聽是文樓來的都不接腔了。後來,他又多方找領導、找同學🧢、找朋友幫忙,好不容易在兩周內將木耳銷售過半🥴。
連日奔波勞累𓀂,魏華偉突發急性闌尾炎。手術後第三天,他不顧家人和醫生勸告🚧,提前出院找客戶商量賣木耳。客戶又驚訝又感動,剩余的木耳最終銷售一空。
這是文樓村民第一次見識魏華偉的韌勁🥁🤹🏻。
魏華偉沒顧著歇一天🧛🏻♀️,又趕往縣裏開會。村黨支部書記劉月梅在村民大會上力挺這個年輕人𓀋:“一個外鄉大學生自願來到咱文樓🎖,為了給咱村賣木耳動了手術也不在家養著,這樣的人咱還不該支持嗎?”
再沒有人說拿磚頭攆他走的話了……農村工作千頭萬緒🤺,這幾年,魏華偉很多時候幹的都是些瑣碎事🌝。比如,村裏的孩子生病了,到紅十字會幫忙爭取資助⚖️;天旱了,到電力和水利部門爭取變壓器和抗旱設備;村民發展缺資金🏂🏽,幫忙聯系小額貸款
……
因為跑的路多,幹的事多👤,他那輛“澳柯瑪”牌電動車的前後輪胎、電瓶等都換了不止一遍。可他說值👩🏼⚕️:正是在這樁樁“小事”的相處中,他和大夥兒越來越“對味兒”了。
2009年8月📴🍣,魏華偉高票當選為村委會主任🤽♀️🏛。2011年11月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2013年1月任文樓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講個味兒、接地氣兒、辦實事兒”——魏華偉說,是群眾教會了他如何做一名村官。
是月月日日和群眾打交道的實踐,讓他明白了什麽是百姓期盼的幹群關系:“只要心裏有群眾🚹、道理講透徹🚅、多幹實事,百姓會跟你一條心🌼。”
走進涉艾家庭的小院
“吃請”中的“將心比心”
在別的村🧑🏽🚀,拒絕吃請是對村幹部的起碼要求。而在文樓,魏華偉和村民交心💁🦹🏿♂️,很多時候是從盡量滿足他們的“吃請”🧗,甚至主動“上門”開始的。
文樓村3611人🫎,艾滋病感染者占十分之一🦈。外界對防治知識的不了解,讓全村多年來形成了不請外人吃飯的“自覺”。而外村親友參加文樓的紅白喜事,也是約定俗成的“只送禮不吃飯”。
剛來文樓不到一個月的魏華偉卻主動上門“蹭飯”了。他去的第一家就是老病號馬大娘那兒👩🏿🦰。
馬大娘的丈夫十幾年前因病去世,三個女兒都已出嫁,沒有兒子的她長期一人過活。在文樓的舊習俗裏,家裏沒個男人就像沒了頂梁柱,馬大娘開始一宿一宿地不願回家🌊,就在村衛生所的病床上過夜👮🏼,提不起精神頭的老人甚至起了輕生的念頭。
就在這時候,魏華偉走進了馬大娘冷清清的小院。他說:“大娘,到飯點了,我就在您家蹭頓飯吧。”飯桌上,他認真地告訴馬大娘:“您沒兒子,您就把我當兒子👩🦽,我常來看您。”
老人家捂著臉掉了淚。她沒想到魏華偉會來家裏和她一桌子吃飯🌂,更沒想到這麽個大學生🙂↕️🚅、村幹部會跟她說出這麽一番話……
魏華偉真成了馬大娘家的常客🧎🏻♂️➡️。慢慢的🥴,老人的心扉打開了👱🏿♂️,有啥煩心事都想著找華偉嘮嘮,心情也越來越舒暢。
之後,魏華偉又走進過很多涉艾家庭的小院🙆。村民剛見到魏華偉那一刻的戒備、驚訝,往往很快就化為了感動與親熱……
魏華偉坦陳自己去涉艾家庭之前曾經有過思想鬥爭🙅🏼。是樸實重情的村民讓他心裏有了底🤾♀️:當他捧起飯碗,總會看到飯桌上🚰🪵,哪怕不是涉艾家庭,都會擺上特意更換的一次性筷子🤾♂️➿。
這一雙雙新筷子讓他更理解了鄉親們常說的“對味兒”:對味兒就是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魏華偉開始越來越自覺地“換位思考”。原先碰到村民不理解⚁🫃🏽、不認可的事🎈,他會苦惱“道理不是明擺著嘛”。後來他會首先反思:“是自己哪個地方還沒考慮周詳?”
將心比心🧔🏻,鄉親們對魏華偉“刮目相看”⏰。“有啥吃啥”是魏華偉對請吃飯的村民唯一要求✯✌🏼,有時候,一頓飯不過是兩個饃🧛🏿、一碗面條。可這裏面飽含著村民對這個“敢來吃飯”的年輕幹部的感激與尊敬,融化著心與心之間的防備與隔閡……
現任村委會主任劉根柱告訴記者,曾經,文樓村的“病號”和普通村民之間也有著“心防”👚。有時對面走過也不打招呼,有時剛一露臉一方就躲了📨。“現在不這樣了。”劉根柱說,這中間,華偉的“吃飯效應”功不可沒。
“華偉”——如今↖️,文樓的村民都愛這樣稱呼他。比起5年多前的疑慮🙋♂️,這樣的稱呼透著自家人的親熱。
艱難求索致富路
“企業不來,我們就闖條路出去”
再過兩天,就是外地商販進到文樓村收香菇的時節✋🏽。村菌種場轉包後的新老板張耀東說,今年僅香菇一項,保守點也能贏利40萬元。
文樓村的菌種場這兩年小有名氣,忙時用工上百名,鄰近十裏八村的專業戶都想來這裏加盟學技術。
早兩年的文樓可不是這樣。
2010年🧑🏿🦰,幾個艾滋病“病號”找到魏華偉:“我們出去打工老碰壁🦵🏽,重活又幹不了🏺,能不能引進幾個項目🫷🏿,讓大夥不出門就打上工🏊🚝?”
魏華偉通過校友多方聯系到沿海的一家節能燈企業。起初對方慨然承諾👊🏻,20多頁的規劃書都寫好了。可到最後關頭,企業放棄了。
這套規劃書至今仍躺在魏華偉的抽屜裏🌞,成為他心中時常牽扯的隱痛。
說到底🗻,還是因為文樓“特殊”。痛定思痛,魏華偉鼓勵大夥兒🥗:“企業不願來🚾,我們就闖條路出去!”
以前,臨近縣城的文樓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他決心把這個傳統“拾”起來。
可幾次組織出去考察🫃🏽,新問題又出現了:應者寥寥。作為多年受人矚目的全國幫扶村,一些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而另一些窮怕了的村民顧慮重重。
“文樓要‘自強’,必須破解兩個瓶頸🐰。”魏華偉回憶當初的艱難🧝🏼:改變群眾觀念和改變外面人的“老眼光”一樣,都不容易⚓️🖍。
他在半年裏組織召開了29次會,和村幹部們一次次做工作、談思路🧖🏼♀️、統一認識🙋🏼♂️🙆🏿。終於有4個村民邁出了第一步——文樓村第一家蔬菜合作社成立。
程誌懷至今仍對當年的情景記憶猶新🧑🏼🦱👱。作為村裏有著30年黨齡的老黨員📠💂🏿♀️,這29次會大多是在他家堂屋裏召開的:“一開始大家都很熱情🙎🏽♀️,來開會的有二三十家。後來聽說要自己紮本建棚🙊,又是以前沒做過的反季節蔬菜大棚💂🏼♂️,很多人都猶豫了🛵。”
程誌懷決心跟著魏華偉幹到底,家裏人也支持他🤽🏽♂️。“為建棚我把積蓄都投進去了👼🏻,還借了幾千塊錢🫲🏿。可我信得過華偉。就像華偉說的,文樓人只有自立、自強,才能真正地奔上小康。”
為了讓這4個願意吃“螃蟹”的村民盡快掌握技術,示範致富🟢,魏華偉“三請專家”🤶🏿。4個村民最終嘗到了甜頭:2010年7月建棚後,當年就收回成本,去年有的棚收益達到6萬余元💂🏽♀️。
程誌懷家的是反季節番茄溫棚🖖👩🦳。他掰著指頭跟記者算賬👩👩👦:“從年前上市⛴,現在已經賣了4萬元,還能再賣近3個月。這樣算下來,今年賣6萬塊錢應該沒問題👯🚣🏼♀️。”
村裏的“能人”老駱坐不住了,主動要求到駐馬店農校學習水果種植。如今🌠,他承包的西瓜、草莓種植面積擴大到40多畝,光草莓今年就能進賬十三四萬元……
現在的文樓𓀁,2000多畝的高科技農業示範園正在建設中;年出欄1萬多頭豬的榮豐養殖場🕦,把外地的博士、碩士都吸引過來了👨🏼💼。開始有一小部分文樓人實現了在家門口打工的夢想,而最讓魏華偉感到欣慰的是💆🏽♀️,外面人也在文樓的發展中,一點點改變著原先的看法。
這幾年,文樓年年有致富項目✈️⚈,件件牽系魏華偉的心:通過轉包,救活了村裏瀕臨倒閉的菌種場👛;通過引進外資,重建了村裏的飼料廠……
他告訴老駱他們:“你們趟開了‘路子’,鼓了‘錢袋子’⛽️;我練了‘膽子’,豐富了‘腦子’🌹,各有收獲🧚🏿♀️!”
提起文樓人的精氣神
“我堅信📈,文樓的明天和諧富足”
天暖和了,四妮、老王、黃老師他們又聚在一塊兒開始排練起新節目。
這十幾個人是村裏前年成立的小劇團的骨幹。其中🦇,包括四妮在內🧝🏿♀️,一半成員都是“病號”🕸。
據有關方面介紹📵,文樓村現在沒有一例健康者再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可雖然如此,沉重的歷史代價留給文樓村的負面影響並未完全消除💇🏿。
無論是從“輸血”到“造血”,帶領群眾尋找致富路🫧,還是鼓勵大夥兒辦小劇團🧛♂️、腰鼓隊,魏華偉說他就一個心思:提起文樓人的精氣神🧑🏿🎨!
四妮加入小劇團後👩🏽🦱,村民們都說她愛笑了⛪️,也吃胖了。
“那可不,我每次唱完戲回家💮,都多吃個饃、多喝碗湯!”四妮說🐺👨👩👧👦,一年多光景🙇🏽,她胖了十多斤呢🤏🏿。
黃老師是平輿縣人,十年前姑娘嫁到文樓來時,他堅決反對過。這兩年來這兒帶外孫👻,耳聞目睹讓他成了文樓變化的義務宣傳員🖌。一輩子和戲打交道的他自編自導了曲劇《文樓新氣象》,每逢小劇團開鑼,連外村的鄉親們都趕來捧場。
在省裏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村裏建起了文化廣場📒,配齊了健身器材;寬敞明亮的“新農村書屋”也落成了,文樓人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
魏華偉的“精神扶誌”想得更長遠🪲🤚🏽。從他來村那年起,就張羅著通過多種渠道,為村裏考上大學的孩子們申請助學金。
“去年考上二本以上就有7個呢💇🏼👨👩👦👦。”他興奮地告訴記者,“這是文樓的下一代啊,是文樓的明天。”
先富起來的榮豐養殖場女老板和獻榮為此成立了專門的大學生基金。“別說7個,30個這錢也掏!”和獻榮說,她這個土生土長的文樓人得向華偉看齊🧎,為孩子們盡心。
雖然致富路上剛起步,但在魏華偉看來,文樓最艱難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他堅信,“文樓的明天和諧富足。”
當選感動中原年度人物
“這是對大學生紮根基層的褒獎”
“2013年感動中原十大人物”評選,讓這位一度“沉寂”的碩士“村官”再次回到了公眾視野👮🏻。
實際上,這幾年🩺🎾,魏華偉一直刻意回避著對他的經歷保持著好奇心的媒體追訪。他想的清楚:腳踏實地前行👨🏻⚖️👩🏻🍼,才是他和文樓人最需要的👩🏽✈️。
而當他作為有關方面推舉的“感動中原”候選人的事跡公布於網絡時👉🏽,如潮水般湧來的選票,是廣大網友對這份勇於擔當的青春、執著無悔的堅守最好的禮贊。
魏華偉得知自己當選的消息,是一個朋友看到當天的手機報後打電話告訴他的。回憶自己當時的心情,他說🖇🚏,他把這看作是對他選擇這條道路的認可,是對整個紮根基層大學生“村官”群體的褒獎♨️。
即使站在頒獎典禮的領獎臺上🦹🏻♂️✴️,他反復強調的也是文樓這片土地、“村官”這個職位賦予自己的所得。他覺得🍕,是飽經風霜的文樓百姓面對困難時的那種堅韌🫷,始終激勵著他、鞭策著他。
主持人敬一丹問:“最讓你費心思甚至有點吃力的工作是什麽?”
他答🎹:“最吃力的還是想為文樓的老少爺們兒引進項目🔧,讓他們能不出門就能打上工🧓🏼。”
像老駱🫁、程誌懷、和獻榮這樣的致富典型畢竟還是少數。文樓自強的同時,如能借把外力會走得更快🖨、更穩——更多地引進外資,這是魏華偉不斷努力又失敗👩🏿🦱、失敗後繼續努力嘗試的艱難歷程。
除了引資,他還一直盤算著繼續改善文樓的村容村貌:“去年爭取扶貧項目修了3600米村路🤼♀️,今年打算再修3000米✌🏽。明年📮、後年再修6000米🙅🏼,徹底改變文樓人下雨下雪天的出行難🧔🏽♂️。”
即使成為“感動中原”年度人物👹,不久前又剛剛入選全省十大“最美村官”,魏華偉還是那個魏華偉。為文樓的發展歡欣,為發展中的難題焦心💩,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中,務實地走好每一步……
而魏華偉至今在文樓的住處🏑,仍是村委會裏那個不到15平方米的小窩。一張木板床,一個簡易衣櫃,兩張丁字擺放的碼滿書的書桌🩲👨🏿✈️,就是他的全部家當。
當年臨來文樓💋,他曾寫下這麽一段話告誡自己😴💃🏿:
“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管得住小節🧑🏻✈️。”
身居陋室而不言苦🌱,甘當“村官”而不言虧,5年多來🚶♀️➡️,這個年輕人正用他的經歷🅿️,踐行著當初的莊嚴承諾。